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访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
记者 王占军
导读
2006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提高为主的模式转变,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包括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改革日益得到重视,就高校教学改革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义和改革方向的问题,本刊专访了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
《大学》:周会长您好!改革一直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您看来,自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周远清会长: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始于1985年,但严格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从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开始的。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为主,主要是贯彻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阶段,是高等教育大发展(即规模扩大)时期;第三阶段,就是大提高阶段,现在正在经历这个阶段。
第一阶段虽然也进行了教学改革,但主要以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为主,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容包括五大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主要是民办大学的兴起与逐步壮大;管理体制改革,由过去的条块分割向中央、地方两级办学及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体制转变;招生就业体制改革;包括教育基金、财税费、学生交费等在内的经费筹措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问题的改革。
回顾那一段体制改革过程,没有出现任何或遗留任何大的问题,非常平稳。为什么?因为它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那一阶段的体制改革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第一,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存在"包下来"、"统起来"的问题,所以高等学校从1992年以后确定以体制改革为主,进行了大规模的体制和结构调整,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历史证明,我们的很多改革越来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走向。
第二,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更加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包括收费、教学改革、体制调整等。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宏观发展,应该说我们正在不断学习各个国家成熟的经验,认真地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虽然现在对于扩招有不同的意见,但我个人认为不要去争论,大的改革之后必然会带来大的发展。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教工作会议在讨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思路的时候,曾经议论过究竟应该怎么发展,当时提了四句话:"规模有较大发展(这在当时是有争论的),质量要上一台阶,结构要更加合理,效益要明显提高。""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同发展",据查,这几个字是我们高教战线首先提出来的,但后来很多战线都用过这一提法,这说明当时提出的是比较全面的发展观。由于从1992年以后到跨世纪的过程进行了这么大、这么长时间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并且有些矛盾逐渐凸显出来,所以必然要求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第三个阶段,并且这个阶段会比较长。最近教育部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认为,2020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总的发展应该是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阶段并不是说不要改革,也不等于不发展,但是它的重心是在提高质量上。这样我们才能使大的改革、大的发展的成果得到巩固,我们才能建立一个规模比较大、质量比较高的先进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大学》:20世纪90年代,您经常说这样三句话: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可以说,这三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您是否认为教学改革是继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点任务?
周远清会长:其实早在第四次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我们当时设想,如果这一轮改革,教学水平没有提高,那么,这次改革就不能算成功。这就是对"教学改革是核心"的解释。任何改革,最终都要使教学水平提高。这个说法过去就有,所以就提出了"教学改革是核心,体制改革是关键"。我们并没有见到文字,只是传达时听到了这个说法。
后来,随着改革的进展,学校和我们都觉得,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非常重要。当时有两个典型例子:一个是南京大学开展了一次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后来,很多学校都去取经;第二个是清华大学,有一个例子使我很受感动。清华大学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进行了半年,研究生也参加,直接同老师对话。有一批学生在同老师对话的时候讲到一个问题,说"我们都是全国的优秀学生,甚至是尖子生,但是,到了清华大学以后,你们把我们都培养成一个样了"。这句话对我刺激很大。我们不太注意学生个性的塑造,也不太敢讲个性,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样。这样,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可能很高,但极高水平的人就很难培养出来,高素质的学生也很难培养出来。当时,我们每年召开一个百名校长会议,连续开了多年。在百名校长会议上我讲过一句话,"一场教育思想观念的大改革、大讨论悄然兴起"。为什么是"悄然兴起"呢?因为,主管部门并没有布置过学校要讨论教育思想,是各个学校在改革过程中自己感觉到,教育思想观念不改革,学校的整个改革就很难跟得上。所以,出现了教育思想观念的大讨论。后来又出来一句话,"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当然,也有人说"观念改革是先导"。所以,就形成了三句话: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观念改革是先导。
当时,改革的主要难点不在教学改革上,而在体制改革上。例如,对北京大学和医科大学的合并,有关管理部门的同志对我说,这么大的大学你们说合并就合并,出了问题怎么办?所以,当时的主要精力不在教学改革上。但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上也花了很大力气。教学改革有一些什么问题呢?当年有两段提法很值得回顾。第一,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1992年前后的一段时期,高等教育战线上教学的状况存在不少问题,老师BB机响、学生的BB机也叫。某大学出了一个党总支副书记卖馅饼的新闻,说什么"馅饼教授"是教育改革的一种探索。卖馅饼怎么是教育改革的探索呢?学生有厌学情绪,老师精力过于分散。比如昨天晚上刚出差回来,今天早晨就拿着讲稿上讲台了。另外,当时有一个争论,就是我们的教育质量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赞成"提高"的说,学生的外语水平提高了,计算机水平提高了。认为"下降"的提出,现在学生有厌学情绪,不爱读书。我当时说过几句话,意思是,我认为可以研究教育质量是提高还是下降了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是争论不清楚的。所以,没有必要争论。教育的综合质量是提高还是下降了,在短时间内是不好衡量的。应该总结和分析一下,现在阻碍着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有哪些,然后,我们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这是我当时的思想。
《大学》:现在提出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是不是因为扩招后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显著提升?部分社会舆论认为高等教育大发展后,教育教学质量却在下降。您如何评价当前关于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争论?
周远清会长:广东省曾经组织了一个理论论坛,让我去参加。会议前一天,有个记者问我:现在,老百姓说教育质量下降了,教育部却说教育质量提高了,你是怎么看的?我说,我不赞成争论一个短期内教育质量是下降还是提高了的问题。不是你们提出的问题不好回答,而是当时存在四个"投入不足":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干部精力投入不足;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的精力投入不足。针对这四个"投入不足",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的情况与当时讲四个"投入不足"时的情况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三种情况:一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滑坡;一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大滑坡;一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滑坡的趋势。当时就有很多人说,教育部的官员敢讲自己存在的问题,这在过去很少见的。当时,很多部委和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就要求自己的学校去对号。不少学校说,我们学校有滑坡的趋势。经过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就调整过来了,大家就都跟着教育行政部门所出台的改革措施往前走了。我告诉广东省的记者,当年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大学》:您认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周远清会长:高教战线普遍对这一轮的教学改革非常重视,另外,还有一大批热心改革的积极分子。那么,这一轮教学改革针对什么问题呢?当时,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了六个问题:一是专业设置过窄。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向前苏联学习的结果。虽然前几年已经调整了两次专业目录,但有的地方在回潮,又开始纷纷设置了一些比较窄的专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让学生有更宽的知识面,特别是现在很多学生要考研,本科的基础就应该更宽一点,也有利于毕业生的多次就业需要。二是教学内容偏旧。这几年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总的说还是刚刚开始,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是刚开始,虽然现在大学有很多教师到外边去学习,但是学得比较多的还是人家的科研,很少真正去学习别人的教学。三是外语水平偏低。四是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五是教学方法偏死。六是人文教育过弱。
对于这六个问题,过去我们也进行了初步改革,但是真正要使我们的高等教育符合发展规律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深化教学改革还有大量的改革任务需要完成。
《大学》:您曾经谈到"把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以此为切入点、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为什么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呢?
周远清会长:一是在高等教育中,教学方法偏死是一个通病,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长期以来都有共识,都承认,但是又没有下大力气解决,或者说没有很好地解决;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艰巨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在骗自己。要改革教学方法必须统一认识,偏死的教学方法引导了偏死的学习方法,直接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许有的人认为方法问题是一个次要的或者是枝节的问题,但实际上教学方法问题已成为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再也不能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了。
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使用。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跻身于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要成为自主创新型的国家,如果学校的落后教学方法、家庭的落后教育方法、社会的落后教育方法不改,不大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大话、废话,中央提出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就要落空。
教学方法问题上升到教育思想层面,就是一个以谁为本、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涉及到教师的水平,涉及到教学的内容和组织,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目前,它应该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1990年兰州会议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应该说是顺乎潮流的,而且确实起到了推动整个理科改革的作用。今天强调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应该成为一个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一点请大家深思。
《大学》: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周远清会长:我认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仍然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解决的难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涉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决定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思想。所以下大力气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可能是抓到了教学改革的"牛鼻子",它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一个结合点。
在199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我们明确了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要完成这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提出了"知识面宽",适应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特别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素质高"。人才培养的模式最后要落实到各个培养环节,而占大学学习时间最多的是课堂教学,占学生阅读量最大的是教材,在学习时间最多、阅读量最大的环节上进行改革,应该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从1994年开始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就是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提出来的,当时的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批示"这是一件很有远见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凝聚了上万名大学教授、专家的心血,是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实践,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出版了近一千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其中不少教材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达到了国际水平,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教育部周济部长曾谈到的,从1994年开始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许多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从1994年到今天已历经十多年,改革实践为我国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21世纪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我国优秀教材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为落实教育部领导提出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启动"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并为此设立基金,2002年度拿出1000万人民币以支持和推动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教材建设工作。一个出版社出重资立项,支持高校教学改革,推出"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实属创举,是对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工作的重要贡献,意义重大。
《大学》:您在2008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谈到:"开放是前提;改革是关键;质量是中心;理念是先导。"那么,就高校教学改革而言,改革的整体理念和方向是什么?
周远清会长:理念是先导,这也是我们进行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进程中大家的创造发明。20世纪90年代初,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改革的进程中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大讨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很多大学都纷纷向他们学习。2007年底在讨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时,多位大学校长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现在,高等教育界的教育观念思想大讨论仍在继续深入进行。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大讨论能获取新的思想观点、新的思维。大家都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观念、思想,比如素质教育思想,就有可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理念。我们为什么讲素质?过去提两个要素——知识、能力,后来提出三要素——知识、能力、素质。
多年来,我们开展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大家都有了共识。南开大学开设了10门理工科的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如数学文化、环境伦理文化等,这些课程讲得非常生动,去学习的人很多,国内外都有人邀请他们去讲。这说明文化素质教育还在深入。文化素质教育与一般的知识教育不一样,它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的是素质,是一种稳定的品格,不是给学生一点知识,甚至也不是只培养学生一点能力。这算不算是中国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坚持努力不断地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因为本科教育是基础,我们一直很重视。
《大学》:感谢您接受本刊采访!
文章来源:《大学·学术版》200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