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
——第二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暨
第九届海峡两岸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长喜,唐敏
由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研究分会、台湾通识教育学会、武汉理工大学、南通大学主办,武汉理工大学和南通大学承办,《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社和台湾《通识在线》杂志社协办的第二届中国交通教育发展论坛、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研究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第九届海峡两岸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5月30日至31日在江苏省南通大学举行。来自海峡两岸80多所高校的180多名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其中15所台湾大学院校学者20名)参加会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黄俊杰教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龚放教授,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会长、大连海事大学前校长吴兆麟教授,辅英科技大学校长张一蕃,江苏省教育评估院院长杨晓江教授,弘光科技大学副校长陈昭雄教授,元智大学通识教学部主任、前副校长王立文教授等11位专家学者发表了主题演讲。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严新平教授、重庆交通大学校长唐伯明教授、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孙培廷教授、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董健康教授、长安大学副校长刘建朝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柳见成教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温宗胤教授等分别主持了学术报告会。来自上海教育评估院的郭朝红博士等17名学者进行了大会分组学术交流发言。
会议围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这一主题,交流了高等警育质量与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和通识教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旨在建立稳定的学术研究交流的平台与机制,增进两岸同胞之情和民族凝聚力,促进两岸高等教育学术文化的良性互动与发展。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周年的经验总结和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
周远清同志在论坛上概括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经验。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性的、将为历史所证明的一场伟大改革和发展,最恰当的概括应该是"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
周远清同志认为,教育的"大改革"主要包括开放观念改革、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3个方面。周远清同志谈到:"开放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改革,回顾几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开放,深感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得益于开放。"现在70%一80%主要岗位是海归派,这些海归人员已经在中国各行业各领域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学也逐渐变成了开放型的学校。"开放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由封闭走向了开放,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高等教育。"为了改变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所形成的"一包二统"的特点,确定了体制改革是关键,提出了五大体制改革。包括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办学经费筹措体制改革、招生就业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大体制改革调整基本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办学体制改革,现在中国有了2000多所本科院校,上千所职业学院的大好局面,这种调整适应经济制度改革。在改革管理体制方面,政府职能逐步转变,管理正努力向宏观转移,通过中央部委和省、市、自治区政府的共同努力,各种形式的共建共管、联合办学等形式,逐步改变学校原有的单一隶属关系的状况,增强了学校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能力,逐步加强了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作用。管理体制改革改变了隶属关系,隶是独立学院设置,属是附属机构,隶改变了属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教育需求逐渐增加,仅靠政府拨款的投资模式不能满足广大学校对经费的需求。通过拓宽筹资渠道,实现多元化投资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在教育经费来源基本稳定在以政府投资为主,其占教育总经费的40%一50 %,其次是学杂费收入,占教育总经费的30%,有变化的是其它渠道来源,占教育总经费的10%一20%。这种经费筹措体制的改变,使得我国高校开始通过提高自身质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来获取更多的经费。对于教学改革,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过。把教学改革当做改革核心,并总结出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即专业设置过窄、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教学模式单一、人文素质薄弱等,并且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应该说,这一系列的改革对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有着相当大的推动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改革的路程还很长,难度还很大,这是一些现实性的问题。
在大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大的发展。首先关注的是规模,特别是本专科生规模的大发展。1998年在校生人数为643万人,到2006年在校生近2500万人,成为世界上在校大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其次,谈到"211工程"和"985工程"是一项卓越工程。周远清同志强调:"我认为,‘211工程’和‘985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我国在跨世纪过程中做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以清华大学的SCI为例,从1996年清华大学与MIT在SCI差距的15.6倍缩小到2005年清华大学与MIT在SCI差距的1.6倍。
大改革大发展以后应该进入大提高阶段。周远清同志总结出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即改革是发展,质量是中心,理念是先导,开放式前进。有前面几十年的经验积淀,中国高等教育有了先进的理念指导,相信未来的高等教育能有很大的提高。
最后,周远清同志指出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形势。办学理念从面向行业办学转为面向社会办学、区域办学。学校要保持自己的优势,依托优势,拓宽面向,并指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加快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
二、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
2008年,国家在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要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音。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阐释
当前形势主要表现为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强国下高等教育质量尤为重要。高桂娟副教授以高等教育强国为背景从文化的视角打造高等教育质量,通过打造文化实力来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优质和卓越。她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有所不同侧重。优质与卓越应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质量要求,这是高等教育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不断推进而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优质与卓越主要指更高的高等教育质量和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教育,而优质与卓越的实现需要打造文化实力,通过改变官文化和不适宜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学术自律,使大学教师回归学术,高等教育才有希望,才能提升质量与水平,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
(二)人才培养中的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拥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基本职能。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人才培养,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中占有重要地位。龚放教授和刘智运教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探究高等教育质量的确切内涵。他们认为,人才培养质量存在三个维度,分别是身心全面发展、学科逻辑、社会职业和岗位需要。陈玉琨教授则把人才培养质量分为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个适质量。内适质量即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知识准备的充分程度和为以后的"新发现"提供准备的充分程度,外适质量指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满足国家、社会以及用人部门需要的程度。个适质量指学生个体的认识、情感、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个性发展程度。不管人才培养质量怎么划分,基本上包括学生本人的满意度、社会对学生的满意度、学校本身对学生的满意度。从人才培养来定义高等教育质量,即一定时期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的特性的总和。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质量观的选择
当前面向区域办学、面向地方办学,服务区域与地方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地位也随着经济发展越加重要,合理地定位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质量观,能更好地使得地方大学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陈克江副教授从地方综合性大学角度来谈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选择。他认为,地方综合性大学是由地方政府拨款并为主管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基础学科较为丰厚,学科之间有效均衡和内在融合,以综合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地方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正因为这些,地方综合性大学应树立的教育质量观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特色化的质量观。
(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谈高等教育质量的选择,我们发现,当今高等教育在质量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沈斐敏教授和李志峰教授从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路:①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依法加大投入,为高校教育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②高校自身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全方位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③保证教育质量,首要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④保证教育质量,重点是建立运行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⑤保证教育质量,紧迫点在于发挥社会育人功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⑥保证教育质量,辅助点在于扩大对外开放,开放式办学。在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的发展时期,衡量质量的高低,不仅要根据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更要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握时代特点,树立全面的、动态的科学质量观,从宏观和微观上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与会者一致认为,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对高等教育质量也提出明显的高要求,怎样打造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的重点。从概念、方法、问题着手,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是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高等教育评估
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指导下,高等教育评估有力地推动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对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视,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校明确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评估工作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完善。
(一)高等教育研究评估指标
黄俊杰教授主要从高等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指标来谈评估。他认为,以SSCI或A&HCI论文篇数作为评估的研究成果指标,这样导致了重量不重质、研究致力于浅而窄的专精、无力从事专书研究、服从于英语学术界权霸问题的出现。要改变这种评估指标,主要思路是从单纯篇数转向提出创新论旨或命题,以及创新见解在领域中贡献,建议评估以研究论著在知识上的创新性、对学生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启发、对社会与文化的贡献为指标,开展高等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估。
(二)高等学校内部评估思考
翟建军教授从高校内部教学方面对高等教育评估进行了思考。他认为,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一定要坚持不移、毫不动摇地抓教育质量,而教学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渠道,所以,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控制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除受社会环境及教育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及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学质量。只有把评教、评学、评管同时列为教学评价的对象,教学评价工作的内容才是完整的,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严于评教、评学、评管,齐抓共管,评教、评学和评管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等学校外部评估思考
杨晓江教授从高校外部主体方面对高等教育评估进行了思考。他认为,主要从政府、社会、市场、学生、家长来评估学校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绩效,评估主要采取传统政府标准鉴定、目标达成度年检、质量审计、专案评估等模式。这种外部评估通过使用专门的评价机构对学校进行评估,进而使政府放松管理。学校从对政府的依赖转向对市场依赖,学校进入竞争的环境,从而加快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四)高等教育评估代价
韦成龙等教授从伦理学的角度讨论了评估代价问题。他认为,评估代价即高校评估在确定某种主导价值取向的同时,给评估价值主体带来的价值损失,甚至由此引起的与教育价值取向相悖的消极后果。而评估代价产生的原因包括评估政策本身和评估政策执行的过程。在高等教育中质量评估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质量评估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价值判断过程必然有所取舍,有所得必有所失。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选择代价和人为代价过高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原因。所以,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低代价实现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它要求从代价调控角度实现评估主导价值。低代价评估是一种新的评估理念、评估实践和评估机制。低代价评估是高等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新的评估文化的形成。
不管是内部评估还是外部评估、以及评估指标与代价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评估本身不是目的,评估只是一种手段与方法,评估最终是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
四、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与实施方案
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得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lcaro)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对其认识逐步加快。通识教育是对知识之融通进而为对事理的通达、学生智慧与人格的成长与发展,正是大学教育追求的主要价值。台湾推行通识教育已有20年,台湾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实施方案对大陆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有着深刻的启示与借鉴作用,促进了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步伐。
(一)台湾通识教育发展脉络
陈昭雄教授从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出发阐述大学的任务与宗旨。他指出,台湾"教育部"于1984年4月5日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要求各大学院校开设下列七大学科范畴的各种选修科目: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不难发现,大学的宗旨是研究学术、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务社会和促进国家发展。大学的本质是学术社群、教育机构。学术社群必须有个性、有特色,透过课程表现其所培育学生的特质。
(二)评估对通识教育品质影响
大学评估成了当今教育界热门的话题,也将深刻影响通识教育的实施。林孝信教授从评估对通识教育品质的影响来阐述通识教育。评估对通识教育品质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教员的态度与能力的影响。评估对通识教育品质的间接影响,主要包括课程规划、师资培育与成长机制和专业与通识互动。评估对通识教育品质的影响能促进通识教育的教员认真教学,努力揣摩学生心理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使通识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
评估对通识教学的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多数评估权重可以看到短期效应的准则,甚至是量化的指标;评估或许可以改进教员教学的一些实务操作。评估可能产生对于不适应教员的淘汰作用,由此引发教员的危机感,而产生对学生的"放水"或讨好的做法。最后又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反淘汰效果,与原先的设计背道而驰。一方面,大学评估对通识课程教学必然会有影响,另一方面,大学评估也必然会存在。在这两个必然的前提下,人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力求扩大评估对通识教学的正面影响,而减少其负面影响。
与会者一致认为,近年来,通识教育的教学品质逐渐成为深化通识教育的注意焦点。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师成长等方面的改进,其根本目的都在提升教学的品质。相较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更需要重视教学品质。特别考虑到学生还是相当普遍地视通识课程为营养学分。为了改变这种不应有的刻板印象,更需要重视通识课程的教学品质。大学评估能够更重视通识教育,经由评估来协助深化通识教育的改革,提升通识
五、结束语
本次学术会议同时还是第二届中国交通教育发展论坛、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研究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四会"同开,两岸互动,学术性强,参会单位广泛,会议内容丰富,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达到了增进台湾教育界人士对祖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通过本次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交流了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所面临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同时也建立了更加有效的教育决策者与研究人员交流的渠道。加深了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以及通识教育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提供了有效措施和保障手段。
文章来源:《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