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重在建立提高教学质量长效保障机制
高等学校在评估以后的状态,是评估工作内涵和长远意义的真实反映,也是评估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检验标准之一
重在建立教学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
——上海大学"评估后"建设的经验与思考
教育部组织的5年一轮次的我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于2003年秋季启动,现在已经进入收尾阶段。5年来,我国高校都经历了迎评促建的"洗礼"和接受评估的"考试",各高校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通过教学评估,高校在理清办学思路、创建本科教育特色、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规范本科教学的管理、促进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效。
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水平评估,是为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是为了促使高等学校建立起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提升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等学校在评估以后的状态,是评估工作内涵和长远意义的真实反映,也是评估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检验标准之一。上海大学200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5年来,上海大学在建设长效性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化的监控等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采集教学质量状态信息,定期发布长期积累
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首先弄清楚教育教学质量的两个基本问题:其一,目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变化趋势究竟怎么样;其二,教学质量应该通过哪些考量因素来体现。具有学校特色的质量评估,应该把符合学校的发展趋势、能推动学校质量工作的重点的质量因子找出来。不弄清楚这两个基本问题,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就无从谈起。
要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情况究竟怎么样,必须掌握反映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基本状态信息。这些状态信息只有用了才会是"活"的,只有发挥了作用才能成为资源,学校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才有基础。
如何采集教育教学质量状况的常态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反映学校的教育教学基本质量状况呢?上海大学的经验是坚持对教学质量状态信息实行定期发布、长期积累、常态运作。
针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暴露的薄弱环节,上海大学启动了课堂教学秩序与质量专项整改工程。学校专门成立了由分管校长、教务处、人事处、学工办、文明办等职能部门党政一把手,以及学生社团、校教学质量考查与评估组和校"三风"督导组负责人组成的课堂教学秩序与质量专项整改工程领导小组。逐渐建立起一个包括课堂教学秩序情况、课堂教学质量抽查及考评情况、学生网上评教情况、试卷抽查情况、检查考试和监考情况、学生宿舍管理情况、分管教学的校长及院长网上信箱中师生交流情况等课堂教学综合信息的定期采集、分送、反馈在内的信息化工作体系。迄今为止,各学院课堂教学秩序和质量专项整改情况通报已进行了27轮。
目前,上海大学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已扩大到本科课堂听课质量、本科及研究生试卷规范性、本科课程试卷质量、本科生实践环节专项检查、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性专项检查、硕士生和博士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等环节。
学校还建立了教师教学工作进步档案数据库。该数据库建设了教学工作网上个人平台,随时反映教师课程教学数量、学生评教、考评组评估、试卷评估、教学研究成果、教学事故、调课记录、代课记录等各类教学活动记录,逐步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数据库。
学校常年采集分析招生与就业数据。对每年录取分数段、志愿录取率、就业签约率、专业对口率、签约满意度等进行统计分析,与其他高校进行对比,梳理趋势走向,发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学校还建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测算模型,将各招生单位的学科建设、专业定位与发展现状、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情况、科学研究情况、专业就业率情况等纳入招生计算模型之中,为科学决策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上这些举措的实施,积累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原始数据,为日后建立系统的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依据。
研究和提炼教育教学质量因子,抓住主要矛盾
本科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质量。每所高校的办学条件和规模、办学理念和定位、办学历史和文化、办学目标和措施等诸方面均有不同,各有各的校情。对一个学校而言,其阶段性工作目标和各时期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也各有不同,所以不仅存在共性和个性的教学质量因子,而且有些质量因子还应随着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有动态的变化。不断研究和调整切合学校当前实际和发展导向需要的质量因子,是实事求是地抓好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工程、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关键。
研究教学质量因子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从众多的因子中提取出构建质量评估体系的指标,抓住主要矛盾,便于采集操作,形成体现质量的重点要素,防止平铺罗列、面面俱到。
上海大学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于1998年成立了教学评估领导小组,至2003年教育部专家进校,其间历经了5年3轮自查自评工作。近十年的评建中,明确了涉及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因子,积累了大量翔实可信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校情设计了200个质量因子。择其大要,研究生培养采用了45个,本科教学采用了86个。数据的主体部分由学校的教学督导组组织教务处、研究生部、招毕办、学生处、科研处、人事处、研究生工作党委、体育部等部门采集提供;定性状态则由分管校长及有关部门提供。
上海大学在研究和确定本科教学质量因子的工作中,通过学习与思考提出了研究工作的3个依据与3个结合,即依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教育部本科教学状态数据;依据学校多年来抓教学质量工作的成效和不足;依据质量工程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目标;结合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整改工作;结合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现状和质量标准;结合学校所承担的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因子研究"子课题项目的研究。
依据教学质量《白皮书》进行考评,教学评估常态化
继1998开始院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工作以后,2003年上海大学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3年年底开始评估整改工作。2006年,学校依据多年的积累,结合教育部各类教学工作评估的指标体系,结合近年来学校参与的教育部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研发工作,设计和推行了以《上海大学院系教学质量状况年度白皮书》为代表的常态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常态化采集教学各环节的数据,反映质量工程的实际状态。
教学质量《白皮书》作为上海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基本信息数据库的一部分和年度教学质量工作的评估材料,面向全校所有院系。它针对教学活动的特征要素和关键环节,通过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常态化采集的教学各环节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做到按照量化数据进行质量状态考查,同时又特别注意了难以量化的质量柔性状况,"定量用数据说话,定性用事实说话",客观、全面地反映质量工程的实际状态。学校据此对各院系一年来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状况进行年度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对院系分别进行本科教学质量排名和研究生教育质量排名。
学校给院系的专项拨款与年度考评排名直接挂钩。2006年,学校专项投入300万元,2007年又增加到900万元,今后学校还将随着评估工作的深入逐步加大专项投入。这种制度化、常态化的评估机制促使学校和各院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时刻把质量问题当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去抓,把提高教学质量贯彻到院系的日常工作中去。教学质量《白皮书》从2005-2006年度开始推行,最为明显的成效就是使学院主要领导更加关注教学质量。
通过近几年推行质量工程的实践,2007年,上海大学在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中又提炼出了一批具有关键性、普适性、导向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核心指标。核心指标能够反映学校当前最基本、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质量状况,能够适用于各学科专业,并且能够在较长时期对质量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本科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包括: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课堂教学质量、试卷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生评教、主要的统考公共基础课成绩、教学建设与研究工作、本科生教育管理基本工作状态等。
以教学质量《白皮书》为代表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表明学校决心通过制度建设,将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由临时性、运动式的检查转变为长期的、有制度保证的、"不扰民"式的工作。
(叶志明系上海大学副校长,宋少沪系上海大学教育质量考察与评估办公室主任)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21日第6版